编者按
新百年,新起点,新平台,新希望!年7月,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将展开首届招生工作,未来南京大学四个校区(鼓楼、仙林、浦口、苏州)所有本科新生将进入新生学院,按照同等标准、同等模式在南京校区完成第一学年的基础学习,第二年赴苏州校区的相应学院/书院。
传统与现代一统,山水与建设相合——苏州,这座未来之城,同样承载了许许多多小蓝鲸的回忆,让我们倾听他们的故事,触摸这座美丽的城市……苏州,小女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十八岁前未离开过此地,因此对”苏州城”并未有太大概念,以为全中国的城市都是这样。十八岁后,来到南京读书,一晃就是五年,因学业繁忙,大学生活缤纷多彩,能回家看看的时间也很有限。南京与苏州相隔km,地理位置遥远。但随着年纪的增长,我却感到自己与”苏州城”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近。
独在异乡,越发思念少时记忆中的人和物。
在南京街头,闻到熟悉的香气、看到家乡美食时,常忍不住兴奋地向朋友介绍,邀请他们品尝。南大鼓楼校区汉口门外不足米就有两家苏式面馆,苏式现浇面馆和常熟炒浇面馆,在我的日夜熏陶下,室友们已成为常客。虽然这两家在本地化口味改良后都显得很不正宗,但仍能从中看出苏式汤面的火爆。
我爱苏州的面,又细又直,顺滑筋道;我爱苏州的面汤,清而不油,味鲜而口不干,咸淡适中;我也爱浇头,从大排到焖肉,还有爆鱼、鳝糊等等,一碗“双浇“开启明媚美好的一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吃面的情怀融进了苏州人的血液。一碗简单朴素、底蕴深厚的苏式面,早已超越了一顿早饭本身,成为苏州人的灵魂。
苏州人在吃的方面讲究“不令不食”,喜“时令菜”。就面而言,入春吃鲜笋面,春末吃三虾面,盛夏吃枫镇大肉面,秋季虾蟹肥美时吃虾蟹面,冬季吃冻鸡面、蹄膀面,精致、讲究,体现出老一辈对生活的高度仪式感,这是当今吃惯了快餐料理包的年轻人难以想象的。
印象中每年春天,饭桌上总会出现马兰头、香椿头这类野菜,拌香干、拌豆腐,我不爱吃,因此也分不清其中的门门道道,只记得我妈总是捧着一碗怪味香椿头吃得很欢。
我爱吃腌笃鲜,每年春笋一上市,饭桌上必出现此道苏帮菜名菜。菜如其名,“腌”指火腿、腊肉等具有一定咸度的腌品,“笃”指用极微弱的火慢慢煨炖,“鲜”则指新鲜的肉和笋。这真是一道完美的菜,原料相互渗透浸润,口味复合,合拍押韵。春笋带有新竹破土时的清香,脆嫩多汁,风过的腌肉带有强烈的咸鲜味,鲜肉吸收了咸肉的咸和笋的香,呈现出独一无二的醇香鲜美口感,让人忍不住想干两碗米饭。汤汁浓厚,但直接入口有些咸,所以有些人家会加入其他菜品,莴笋或百叶结吸满了汤汁,同样“鲜得眉毛都要掉下来”。
初夏,清明前后,流行吃螺丝和青团。说来惭愧,吃螺丝十多年,也没练成一吸必中的本领,只能拿根牙签笨拙地挑肉,和一旁“咻咻咻”的我妈形成鲜明反差。
受益于上海老字号的爆火,青团已从民俗的时令甜点晋升为清明节的网红美食,巴黎贝甜、盒马等商业巨头纷纷下场,各式皮陷层出不穷。但我还是忠爱家门口菜市场的青团,2.5元一个,经典豆沙馅。到手中时还是热乎的,色泽明亮,绿油油圆滚滚,甚是可爱。轻轻咬一口,淡淡青草香铺面而来,皮软糯不黏牙,豆沙馅甜而不腻,一股香甜涌入唇齿之间,多么甜蜜的江南滋味。商业化制作的青团大多用麦青汁而非天然的艾草汁,香气少一半,长时间的保存时间也使糯米皮生硬冰冷,颇为遗憾。
关于苏州糕团,有这样的习俗歌谣:一月元宵,二月二撑腰糕,三月青团子,四月十四神仙糕,五月炒肉馅团子,六月二十四谢灶团,七月豇豆糕,八月糍团,九月初九重阳糕,十月萝卜团,十一月冬至团,十二月桂花猪油糖年糕。苏州人对时令的执着可见一斑。
入秋,鸡头米和大闸蟹隆重登场。
新鲜的鸡头米很贵,冰糖水里焯一下,撒一把干桂花,又嫩又甜。西北风刮得猛的时候,就是吃阳澄湖大闸蟹的最好季节,比如这几天。现在的蟹定是个个饱满,蟹壳胀的似要爆开。清蒸15分钟,久了会空,趁着热气腾腾剪绳去屁股掀盖,雌蟹蟹黄饱满鲜艳,硬结结大一块;雄蟹蟹膏晶莹剔透,一口下去又黏又油;用力一吸蟹腿,丝丝滑嫩的蟹肉即钻入口中,肥厚甘甜,回味无穷,好鲜!再沾些蟹醋,醋里撒姜末驱寒,想想就要流口水。
怪不得古代文人骚客也嗜蟹成痴,苏东坡“堪笑吴中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食蟹之后发出“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之感叹。爆黄流膏的阳澄湖大闸蟹,实乃“蟹中之王”,人间极品。
进入冬季,气温骤降,一碗羊汤是苏州人独有的浪漫。
藏书羊肉开遍苏州市县的大街小巷。羊肉酥而不烂,汤汁香气四溢,撒上一把碧绿的蒜叶,暖心暖胃。此外还有冬酿酒、肉汤圆、小馄饨、八宝饭、咸肉菜饭、萝卜丝饼、鸭血糯等等,美食多得眼花缭乱。食不厌精的苏州人,吃的不仅是时令美食,更是市井生活的味道,对生活的期盼与憧憬。
作为一个假苏州人,真常熟人,为了此篇文章的完整性,我特地跑去请教了真苏州本地人,我的同学陈静。她记忆中的苏州城明显比我立体的多:每年清明节长发西饼店前总排着长队,每人都是一买十几个鲜肉月饼拎回家;采芝斋、黄天源、稻香村里的粽子糖、猪油糕、薄荷糕等是她的最爱;家里常给她寄爆鱼,肉质酥香带有一丝甜味;松鼠桂鱼、太湖三白里的银鱼炒蛋、油响鳝糊、桂花糖藕令她印象深刻。
谈苏州,很多人第一印象都是园林韵味典雅,小桥流水人家,或经济商业繁华。但对我们身处其中的人来说,从小到大已看惯的风景很难触动心底,一抹乡愁,最后还是落实到一个“吃”上。
除了喜爱用美食标记节日和时令外,苏州也有江南美食的共同特点,偏甜口。上大学后,我才发现有那么多人接受不了鸡鸣汤包的甜,或是甜的番茄炒蛋。这种程度的甜在我看来,实在算不了什么。南京是个开放的大城市,有来自五湖四海的混杂口味。但离乡五年,我不仅没被同化,反而越发偏向苏式甜口,像是一种“心理上对家乡的亲近”。
很想念故乡,想念那座江南小镇。现在南京大学苏州校区的开展,又让我觉得离苏州近了一些。满心期待,将来有机会能在苏州校区继续求学。
征文通知
印象苏州,风是古风,水是遗韵,远眺虎丘塔,古意绵深,近赏拙政园,别致清幽。遥想当年,东晋文化之清雅,南朝歌舞之升平,隋唐运河之繁华……无不笼罩在这浩浩茫茫的姑苏烟雨之中。苏州,是当今中国理想化城市的一个缩影,一面保留着质朴、纯古、雅韵、幽致的文化底蕴;一面在经济上新颖时尚,气象万千……
我们欢迎你的来信,讲讲你心目中的苏州城是什么样子?优秀文章将有机会入选南大招生小蓝鲸“印象姑苏”系列栏目,更有重磅奖品等你来拿!
征稿对象:
1、南京大学在校学生及校友
稿件要求:
1、以“我心中的苏州城”为主题,字数以-0为宜,文体不限,附高清图片3~5张;
2、原创作品,未经发表;
注意事项:
须在11月30日24:00前投稿到邮箱:njundzsxl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