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已进入夏季,但猪疫苗销售却进入寒冬,猪苗企业销售暴跌,有些企业的销售跌幅甚至超过50%。在行业焦虑之中,大家自然不会忽略造成这次寒冬的罪魁祸首:非洲猪瘟。
然而,从市场分析角度看来,非洲猪瘟疫情固然是市场大幅度波动的重要原因,但核心却是供应远远大于需求导致的结果。以口蹄疫疫苗为例,根据几年前OIE统计数字,中国口蹄疫疫苗接种率已经超过90%,这是政府大资金投入防控的结果,保证了对国家口蹄疫疫情的防控。但也应该看到,一个超过90%市场普及率的市场,疫苗企业几乎不可能有增长空间,何况还有新的进入者进入。
一种观点认为生猪存栏数仍有较大增长预期,从而疫苗的绝对市场需求仍有增长空间,这个观点虽然有一定道理,自年起国内生猪存栏数开始下跌,应该有触底反弹空间。但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民在日常饮食中对牛肉、羊肉、禽类、鱼类的消费需求逐步攀升,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对猪肉的需求。此外,逐年增长的进口猪肉也对养猪业的增长带来负面影响。因此生猪存栏数仍有较大增长的预期并不太乐观。
不过,市场在发展的某些阶段是可以短时间脱离轨迹的,优质优价的市场苗在生猪存栏数没有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给口蹄疫疫苗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最近几年似乎创造了市场奇迹,不仅疫苗企业纷纷看好和效法,很多投资机构也积极热捧。然而,这种模式的本质是对政府采购市场的重复碾压,客观上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果然在年4月10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切实加强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疫苗监管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规定“同一企业同一个文号的产品配方相同、质量合格、免疫效果确定,不得以同一规程同一文号生产不同质量水平的产品”,“不得以所谓‘高端苗’‘高效苗’等名义对养殖场自主采购疫苗进行夸大宣传,不得以任何理由故意贬低政府采购疫苗质量,干扰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农业部这个法规才是造成猪苗市场暴跌的实锤:挤去市场泡沫。
在市场规模近饱和,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疫苗企业首当其冲要做的事情应该是降低成本,为此有些企业已经给员工放假、只发基本工资了。但是去成本的关键应该是疫苗的成本,即竞争市场战略中的成本领先策略。
近年来,疫苗企业对高端、优质疫苗的追求愈演愈烈,笔者就曾在很多场合指出过兽用疫苗不应该过度开发工艺、导致成本不断提高的问题,包括上游培养基、牛血清的成本,以及下游过度纯化的成本等。另外,由于对市场过度乐观,投资扩产、高库存准备都给疫苗企业增加了成本和风险。挤去泡沫外加非洲猪瘟造成的萎缩的市场恐怕要延续不短的时间,疫苗企业应该从两方面考虑应对:降低疫苗成本,疫苗产品出口。
我们先看降低疫苗成本。降低成本意味着提高产品的毛利率,不仅可以提高市场价格竞争能力,还可以尽可能稳定企业的利润水平。仍然以口蹄疫疫苗为例,在上下游工艺方面仍然有较大成本下降空间,例如效法南美、印度等世界上大多数口蹄疫疫苗生产企业的做法,采用低成本的成牛血清培养细胞。再如采用回收率高、耗材成本低的纯化工艺,而不要效法人用疫苗的纯化工艺。从生产工艺角度还可以考虑开发连续生产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除了在国内市场竞争中采用成本领先策略,有能力的企业应该开拓国外市场,尤其是周边国家、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市场。我在年第二届银水湾论坛的发言《新形势、新疫苗、新工艺催生新策略》中曾经探讨过这个问题。
我们先看几年前OIE公布的各国口蹄疫疫苗接种覆盖率情况。
尽管这不是最新数据,但可以从中看出世界各地口蹄疫疫苗接种覆盖概况。中国口蹄疫疫苗免疫接近全部覆盖,而其它国家相去甚远,尤其是印度、亚洲其它地区、中东和非洲。这些市场应该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和预期。
再看国内兽用疫苗行业和企业的状况,应该说经过最近十年的高速发展,国内兽用疫苗企业已经初步具备了国际化的基础。我们借助波特钻石模型进行分析国际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可以看出,我国的兽用疫苗企业已经有能力基于本土优势创造国际竞争优势。
我们再对兽用疫苗出口策略做一下SWOT分析。
可以看出,我国兽用疫苗企业除了缺乏国际化经验之外,疫苗成本仍然是首当其冲的问题。从OIE的口蹄疫疫苗接种覆盖率看,那些覆盖率只有个位数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水平很可能不能支撑他们提高疫苗接种率,也就是说,像印度这样已经比较便宜的疫苗价格相对于该国的疫苗购买力也许还是偏高的。因此,我国的兽用疫苗如果出口,大幅度降低成本是先决条件。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兽用疫苗企业不论是基于提高本土竞争优势,还是拓展国际市场,大幅度降低疫苗成本是首要核心因素,而且基于现有的技术和供应资源,这是可以或者可能实现的。
以上仅为笔者个人观点,不一定正确,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年6月9日)关于好思康北京好思康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生物制药行业技术交流、咨询服务和技术转化,旨在促进生物制药技术发展。公司主要业务有:
1技术交流和推广生物咖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