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猪的基本行为学特征
一、采食行为:猪的饮食欲受脑丘下部食物中枢控制,位于丘脑下部外侧的称摄食中枢,内侧的为饱和中枢、饮水中枢,他们相互作用,决定动物的食欲、饮水及其它系列消化活动。
猪的采食有竞争性,群饲比单饲的猪吃得多,吃得快,增重也快;猪在白天采食6-8次,比夜间多1-3次,每次持续时间10-20分钟,在多数情况下,饮水与采食同时进行;猪的饮水量大,仔猪吃料时,水料比为3:1,吃配合料的小猪,每昼夜饮水9-10次,吃湿料的饮水2-3次,吃干料的猪,采食后立即饮水。
颗粒料与粉料相比,猪更爱吃颗粒料,干粉料与湿拌料相比,猪更爱吃湿拌料。在不同阶段按不同的方法饲喂有助于消化吸收和促进消化系统发育:
1、初期补饲阶段(哺乳期教槽阶段):采用细粉流质饲料饲喂,1份细粉料+约3份水(粉料细度在60目左右)。
2、断乳后保育阶段:采用湿拌粉料饲喂,1份粉料+约1份水(粉料细度在40-60目左右)。
3、育成阶段和育肥阶段:采用颗粒饲料或粗粉料饲喂。
二、排泄行为:猪不在吃、睡的地方排泄粪尿,一般在食后饮水或起卧时,选择阴暗潮湿或污浊的角落排粪尿,且受其它猪的影响。在良好的管理条件下,猪是家畜中最爱清洁的动物。在采食过程中不排粪,饱食后5分钟左右开始排粪,多为先排粪后排尿,在饲喂前也有排泄的,但多为先排尿后排粪。在两次饲喂中间多为排尿,很少排粪。
夜间一般排粪2-3次,早晨的排泄量最大,猪的排泄量约为采食量的50%-70%,排泄量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增加,应激能增加排泄次数和排粪量,所以活猪运输过程中减重约3%左右。
三、群体行为:猪有合群性,靠拱、咬、嗅和听等进行信息传递,以保证群体的完整性,但也有竞争习性,大欺小、强欺弱和相互好斗性,仔猪出生后几小时内,为争夺母猪前端的乳头发生争斗。
经过群体的争斗行为后,按优势序列原则组成有等级制的社群结构,这种优势序列既有垂直方向,也有并列和三角关系,优势者在吃食时常占据有利的采食位置或优先采食权,等级序位的建立,受品种、体重、性别、年龄和气质等因素影响。
四、争斗行为:新合并的猪群,为争夺饲料、地盘、优势序位而交锋。一头陌生的猪进入一群中,或群体中有危害健康的个体,会遭到群起而攻之;当猪群密度过大,群内格斗的次数和强度会增加;已形成群居结构的猪群,为争食和争夺地盘而格斗。
五、性行为:发情母猪主要表现为卧立不安,食欲忽高忽低,发出特有的声音,管理人员压其背部时,立即出现“呆立反射”,这是母猪发情的关键行为。
六、母性行为:分娩前后母猪的一系列行为如絮窝、哺乳、抚育幼仔等。母猪临近分娩时,通常表现衔草絮窝,若是水泥地,则用蹄子抓地,分娩前24小时,表现神情不安,频频排尿,时起时卧;分娩时多采用侧卧,选择最安静的时间分娩,一般多在下午4时以后,特别是夜间产仔多见。本地母猪较国外的母性强。
七、活动睡眠行为:猪的活动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活动大多在白昼,在温暖的季节和夏天,夜间也有活动和采食,遇上阴冷天气,活动时间缩短,一般猪的休息睡眠时间平均在60%—80%。
八、探究行为:猪生来就具有拱土的遗传特性,猪的一般活动大部分来源于探究行为。大多数是朝向地面上的物体,通过看、听、闻、啃、拱等感官进行探究。在猪活动受到限制的场所,猪群连续探究时,就可能对物体起到破坏作用,也可能是咬尾、恶癖的潜在原因。
九、异常行为:指超出正常探究范围的恶癖行为,它的产生与所处环境及营养状况有关。如在单调无聊的栅栏或笼内,在拥挤的圈舍内,在营养缺乏、体内外寄生虫感染严重、矿物质微量元素失调或无聊的环境中,常出现恶癖:啃咬栏柱、圈舍,异食癖、同类相残、母猪食仔等。
十、后效行为(条件反射):后天获得的行为称为条件反射行为,或称为后效行为。猪对吃、喝的记忆力强,它对与饲喂有关的工具、食槽、饮水器(槽)及其方位等,易建立起条件反射,例如,小猪在人工哺乳时,每天饲喂时,只要按时给以笛声或铃声或用工具的敲打声,训练几次,即可听从信号指挥,到指定地点吃食。公猪通过假母猪试情训练后形成条件反射。
免责声明:精编整理,公益分享。版权归属原作者,在此向转载平台与作者致谢,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删除。
往期精选
重磅!交通部、山东、河北以及河南等地将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部委紧急通知:严禁未经批准擅自设卡拦截、断路阻断交通等违法行为
每前进一步,只为离目标更近
西农大科信年新春团拜会
年国家最新养猪政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