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猪效应多劳未必多得,不作为未必是偷懒

权威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智猪效应的心理成因,并非是因为惰性,虽然惰性导致的不作为,和智猪效应导致的不作为看起来并无二致,但是其心理成因有很大不同。前者是人们无法克服自主的惰性,但理性上,当事人自己也应该很明白这种不作为对自己是有害,至少是无益的。而后者则是当事人在经过客观考量之后,得出了不作为比作为对自己更有益处的结论。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翰·纳什曾描述过这样一个命题:

猪圈里有两头猪,都有很高的智商,一头大猪,食量很大;一头小猪,食量一般。

猪圈的一头是食物槽,另一头是控制食物槽的按钮。每按一下按钮,在猪圈另一头的食物槽就会落下十斤饲料。由于食物槽和按钮之间距离很远,所以猪从食物槽处跑到按钮处,损耗的体能需要一斤饲料补充。

如果小猪去按按钮,大猪在食物槽旁边等待,大、小猪进食比例为9比1。减去小猪来回奔跑的损耗之后,实际所得为9比0。

如果大猪去按按钮,小猪在食物槽旁边等待,那么大、小猪进食比例为6比4,减去大猪损耗所得为5比4。

由于两只猪都很聪明,所以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策略。这样的话,小猪不会选择主动按按钮,因为这样的话,如果大猪以逸待劳,那么小猪自己的食物只能抵偿消耗,过不了多久就会被饿死。

如果小猪不行动,那么大猪就必须行动,否则没有食物吃,自己也会饿死。因此,最终的分配就变了,小猪等在食物槽旁边,大猪不停地按按钮。最后小猪得到的食物比大猪少一些。

待着的收益大于行动,纳什教授称之为智猪效应。智猪效应从客观上解释了群体心理的这样一种现象:人们认为,有些能力的个体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付出更多的劳动,也就是所谓的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中国加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adw.com/asmj/126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