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似乎常常会给我们带来不好的联想,比如“胖得像猪”、“笨得像猪”、“好吃懒做”等等。但其实猪可能跟我们想象的不一样,比如家猪的平均体脂率一般在15%左右,已接近维密超模的体脂;猪的智商在动物界中名列前茅,有出色的长期记忆能力和定位能力;而猪在泥地打滚则是为了调节体温或阻挡蚊虫叮咬,并非不爱干净......
其实往前追溯至大约万年前,猪和人有着共同的远古祖先,二者在遗传水平上具有近84%的同源性,而今天与猪相关的研究成果正持续为神经科学、再生医学和演化发育等生物学研究提供宝贵模型资源。此外,因为猪身上也会发生一些人类常见的复杂遗传疾病,这使其成为研究人类疾病绝佳的动物模型。
11年前,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联合华大等单位,利用猪成纤维细胞诱导获得的猪多能性干细胞(iPS)成功培育了克隆猪。这是世界首例成活的iPS克隆猪,也是我国在大动物iPS研究方面的标志性成果,为用iPS实现大动物基因打靶提供了技术路线。
除了上述成果,多年来华大还通过全球领先的技术与工具持续对“猪”开展了一系列如全基因组测序、猪肠道微生物、跨物种比较、单细胞等方面相关的研究。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年,华大对“5·12”汶川地震中创造生命奇迹的“猪坚强”采用手工克隆技术,将其体细胞进行体细胞核移植(SCNT),经过天的体内胚胎发育,代孕母猪成功生产出“猪坚强”的复制个体小“猪坚强”,延续了“猪坚强”的优质遗传基因。年,由华大参与完成的两篇关于家猪全基因组测序和分析的文章分别在Nature和GigaScience发表。研究指出,猪有上百个基因位点与人类已知疾病位点的氨基酸序列表达一致,包括糖尿病等,与家猪基因组相关的大规模数据将助力人类疾病的相关研究。
年10月,华大联合丹麦奥胡斯大学等单位通过手工克隆技术首次将人体生物钟基因突变体转入猪体内,相关研究发表于PLoSOne。成果对生物节律的药物新靶点发现及临床前药效学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年9月,华大联合多个机构共同构建了全球首个猪肠道微生物参考基因集,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Microbiology。该研究不仅在科学养殖猪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为以猪为模型的人类疾病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
图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