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开发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593.html
非洲猪瘟
JoséManuelSánchez‐Vizcaíno,AlbertoLaddomada,andMarisaL
背景
历史回顾
第一报道非洲猪瘟是在年,当时该病(ASFV)从非洲野猪传给家猪,造成%s猪只死亡(Montgomery,)。从这以来,
ASFV已三次传出非洲。第一次发生在年,从安哥拉到达里斯本(Manso-Ribeiro等,年)。第二次()是从非洲到里斯本,然后到西班牙和其他欧洲国家,包括法国()、意大利(、)、撒丁岛()、马耳他()、比利时(年)和荷兰(年)。ASFV从欧洲蔓延到拉丁美洲,包括古巴(、)、巴西()、多米尼加共和国()和海地()。随后,除了葡萄牙、西班牙外和撒丁岛,所有这些国家都根除了ASFV。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年之前一直处于地方性流行;撒丁岛至今仍是地方性流行。第三次ASFV传出非洲发生于年,这一次到达了高加索地区,并蔓延至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于年到达波罗的海区域和波兰,于年和年向西传播到中欧和西欧。年8月,ASF首次报道发生在中国。所有这些国家目前仍然处于感染状态。(译者注:红色标识为《猪病学》第10版所没有得内容)
目前ASFV的流行状况严重威胁动物健康和生猪生产,对感染国家和邻近国家的经济造成损失。ASFV在非洲大陆许多撒哈拉以南地区仍然处于地方性流行。
公共卫生
ASFV不感染人,不会对公共卫生造成直接危害(EFSA,)。但是,ASFV对猪及猪产品的交易,对和食品安全,特别是那些以猪肉作为主要蛋白来源的国家造成严重的社会和经济影响。
病因学
ASFV是一个复杂的二十面体DAN病毒,是非洲猪瘟病毒科,非洲猪瘟病毒属的唯一成员(Dixon等,)。该病毒由四层同心轴结构和一个六角形外膜组成(图25.1),六角形外膜由病毒穿过细胞膜出芽时形成(Salas和Andrés,)。ASFV复制主要发生在受感染巨噬细胞的细胞质中,虽然细胞核内也发现了病毒的早期复制。
病毒基因组的长度从kb到kb不等,包含–开放阅读框架。基因组由一个kb左右的保守中心区域和两个编码五个多基因家族(MGFs)的可变末端组成(Ya?ez等,年)。MGFs中长达20kb的区域,是基因删除和插入的区域,这些区域可能有助于产生抗原变异,从而帮助ASFV逃避宿主免疫系统。
病毒基因型和亚型是根据保守中心区的的中心可变区(CVR)中的微小变化来区分的。完整的基因组序列适用于目前15株非洲和欧洲ASFV分离株,这些毒株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宿主(家猪、疣猪和软蜱)。这些分离毒株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毒力和明显的遗传差异(DeVilliers,)。MGF区域内的序列变化,与巨噬细胞的毒力水平和与软蜱的宿主范围有关(Burrage等,;Zsak等,)。
ASF病毒粒子极其复杂:双向电泳表明细胞内至少有28个结构蛋白颗粒,细胞外至少有54种纯化蛋白颗粒。超过种病毒诱导蛋白质从被感染的猪巨噬细胞中发现(Esteves等)。黏附蛋白p12和p24在病毒粒子的细胞外膜发现,而蛋白p、p37、p34和p14位于病毒核内。病毒外膜还包含血凝素(HA)蛋白(细胞的病毒同源体,CD2),病毒中唯一已知的糖蛋白。某些ASFV蛋白具有高度抗原性,包括病毒衣壳的主要结构成分(P72)以及膜蛋白(P54、P30和P12)。
图25.1ASFV病毒粒子的电子显微镜。来源:由CBM-CSIC-UAM提供
50多种病毒蛋白在感染猪或康复猪诱导抗体反应。它们在血清学诊断是有用的抗原,虽然其诱导的保护免疫还不清楚(Neilan等,)。
ASFV不能诱导完全的中和抗体免疫反应,导致无法根据血清型进行分类。但是基于P27基因的部分核酸序列,ASFV可分为24种基因型(Achenbach等,;Quembo等,)。亚型是根据BL基因内的CVR的串联重复序列的分析来区别(Nix等,),同样根据基因组右端的I73R和IL基因也可以进行亚型的分类(Gallardo等,)。编码p54、p30或HA的基因组可运用于病毒跟踪。
所有24种已知的ASFV基因型都已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确认(Achenbach等,;Quembo等,年)。年之前在欧洲和西半球检测到的ASFV分离株仅限于基因I型,来自西非。年,在欧洲整个高加索地区,检测到了来自非洲东南部新的ASFV基因II型(EFSA,)。
ASFV在pH值4–10下,在无血清培养基中保持稳定,但pH值低于4或者高于11.5,病毒几分钟内就会被灭活(EFSA,)。该病毒在5°c(41°F)血清中下可保持存活6年,并能在PH值13.4条件下,25%的血清培养基下存活数日。ASFV通过加热在60°c(°F)30分钟(Plowright和Parker,)或56°c(°F)70分钟(Mebus,)可被灭活。许多有机溶剂可以通过破坏囊膜使病毒失活,但ASFV能够抵抗蛋白酶和核酸酶降解(Plowright和Parker,)。
ASFV田间分离毒株必须通过猪的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分离鉴定,病毒在普通细胞中不能复制。为了研究目的,多株ASFV已经在非洲绿猴肾稳定细胞系中适应生长,包括VERO、MS和CV‐1细胞。最近,多个猪单核细胞起源的细胞系已经开发用于研究(Chitko-mckown等,;Hurtado等,)。例如,COS‐1细胞系是已用于田间分离株的检测、生长和滴度测定,以及实验室工程ASFV毒株传代。尽管取得了这一进展,但一个合适的细胞系尚未分离或开发出来,病毒或潜在的实验疫苗可以在其中复制的细胞系,而无需改变其基因组的免疫原性。这仍然是ASFV研究和疫苗研发的一个重大障碍。
流行病学
ASF已在撒哈拉以南地区的25个非洲国家流行,存在不同的流行特点和表现湿性。在欧洲,ASF在撒丁岛(意大利)和东欧一些地区流行(Gogin等,)。年6月,ASF在格鲁吉亚爆发疫情后在高加索发现了这种病毒。随后疫情蔓延至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俄罗斯联邦,抵达与乌克兰的边境及俄罗斯西北部的波罗的海和巴伦支海附近。自年以来,ASF扩散到西北部,到达俄罗斯联邦新的地区(莫斯科周围)、乌克兰(年)、白俄罗斯(年)、爱沙尼亚(年)、拉脱维亚(年)、立陶宛(年)、波兰(年)、摩尔多瓦(年)、捷克共和国(年)、罗马尼亚(年)、匈牙利(年)、保加利亚(年)、比利时(年)。从年8月开始,ASF已迅速扩展到中国许多省份和城市。欧洲东部爆发ASFV是由非洲东南部流行的单一基因II入侵到欧洲引起的。从众多的东欧国家分离到非洲猪瘟毒株发现了两个基因变异(Gallardo等,)。疫情造成的死亡率逐渐发生变化,抗体阳性或非典型症状的存活猪逐渐增多。这一现象与欧洲某些地区发现的中等毒力毒株至少存在一定关联(Gallardo等,)。
ASFV的天然宿主是野猪还是家猪。欧洲野猪比较容易被ASFV感染,表现的临床症状和死亡率与家猪很相似(McVicar等,;Sánchez‐Botija,).。相反,有三种非洲野猪可以阴性带毒,成为病毒储存器,这三种猪是疣猪,巨林猪和非洲丛林野猪(DeTray)。
在非洲,ASFV的传播有一个比较复杂的循环模式,包括非洲野猪、软蜱和家猪。在东部和南部地区,病毒传播遵循一个古老的森林循环模式,涉及软蜱和感染无症状的疣猪和丛林猪。在地方性流行地区发现了另外两种的传播方式,一种是没有疣猪参与的家猪/蜱传播方式,另一种是猪/猪传播方式。
在欧洲,健康动物包括家猪和野猪与蜱的直接接触传播是最常见的传播途径。ASFV在家猪中的传播通过口、鼻传播(Colgrove等,)。猪还有其他感染的方式,比如说蜱的叮咬(Plowright等,),皮肤的伤口和注射途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腹腔注射、静脉注射)(McVicar)。已经发现在伊比利亚半岛,撒丁岛和欧洲东部存在欧洲野猪的自然感染。野猪在目前东欧的ASFV传播和存留发挥重要作用,原因尚不清楚(EFSA,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西班牙和葡萄牙,野猪并不是一个主要的ASFV带毒群体,并没有对病毒根除构成主要障碍。不同之处可能是野猪密度比过去高得多(Arias和Sánchez-vizcaíno)。撒丁岛的证据表明如果该病在某同一地区从家猪中被根除,那么该病也会从野猪群体中消失(Addomada等,)。多种软蜱都是ASFV的携带者和传播者,包括非洲钝缘蜱(Plowright等,)和伊比利亚半岛的游走钝缘蜱(Sánchez‐Botija,)。在伊比利亚半岛的还会有像游走钝缘蜱这样的生物携带者发生的间接传播,尤其是户外养猪生产。这些病毒携带者在东欧的危害还不清楚。通过比较在欧洲和非洲软蜱对ASFV的复制,发现了一个疾病流行病学方面的重要区别。在非洲,已经发现ASFV通过游走钝缘蜱经卵或经期传播(Plowright等,),欧洲只发现经期传播。在非洲,游走钝缘软蜱能够在实验条件下将ASFV传播给家猪(Mellor和Wilkinson,),在田间条件下还没有发现这一现象。在南美和北美广泛分布的许多种类的蜱都能携带和传播ASFV(Groocock等,)。经过测验,所有种类的钝缘蜱都对ASFV易感(EFSA,)。ASFV的潜伏期是4-19天,这取决于它的种类以及传播的途径。被野毒株感染的家猪在潜伏期即在临床症状显现之前就向外界排毒。观察到临床表现之后,ASFV能够通过分泌物和排泄物使排毒达到高峰,包括鼻涕、唾液、粪便、尿液、结膜渗出物、生殖器排泄物和伤口流出的血液。同时,康复猪能保持高抗体水平和长时间的病毒血症,而且病毒能在组织中存活数周至数月。因此,一旦ASFV感染家猪存活下来,带毒家猪就会变成该病重要的传染源,所以在ASFV扑杀中是重点考虑对象。非洲野猪中感染ASFV时组织中含有较低滴度的病毒,病毒血症不明显或检测不到(Plowright,)。宿主的遗传因素和免疫应答反应可能与与这种低病毒载量有关,但还不清楚。这类病毒量已经足够通过软蜱传播家猪,但却不能引起猪群间的相互感染。这样的传播方式使得非洲境内根除ASFV非常困难。
ASFV在环境中比较稳定,能够在污染的猪栏中保持感染性超过3天,在猪的粪便中保持感染性能达到数周。ASFV能够在室温保存的血清或血液中存活18个月,在腐烂的血液中存活15周(EFSA,)。ASFV能够在冰冻肉或生肉中存活数周至数月。在腌制处理的产品,比如帕尔马火腿,经过天的腌制处理后就不会发现有感染性的病毒(McKercher等,)。西班牙腌制的猪肉产品,比如赛拉诺火腿和肘子,经过天就不会存在ASFV,伊比利亚里脊经过天不含ASFV(Mebus等,)。70°C(°F)制成的熟的或者罐头火腿中从没有发现过有感染性的ASFV。ASFV在去骨肉,含骨肉、绞肉里天就会失去感染性,在烟熏的去骨肉里面30天就会失去感染性(Adkin等,)。ASFV在脂质溶剂、洗涤剂、氧化剂里面很容易失活,例如次氯酸盐和苯酚,还有一些对时间和温度比较依赖的商业性的消毒剂。例如ASFV与2.3%的氯和3%的邻苯基苯酚,或者合成的碘溶液接触30分钟就会失活。其他使ASFV失活的有效药剂包括福尔马林、氢氧化钠、丙内酯、甘油醛和乙酰亚乙胺(EFSA)。总之,肥皂、洗涤剂、碱性物质对畜舍、器具、衣物、车辆、人类居所消毒非常有效。飞机上的消毒剂推荐使用Virkon?(卫可)。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和粪肥应该被掩埋或焚烧。被ASFV污染的猪粪在4°C(39°F)可以用1%的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处理3分钟或0.5%的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处理30分钟。扑杀蜱建议使用杀虫剂(有机磷脂类和合成的拟除虫菊酯)。
致病机理
ASFV主要在病毒入侵部位附近淋巴结的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中进行复制。经口感染时,病毒首先在扁桃体和下颌淋巴结的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中进行复制,然后经血液和/或淋巴转移至病毒二次复制的场所-淋巴结、骨髓、脾、肺、肝和肾。病毒血症通常在感染后4-8天出现,由于缺乏中和抗体,将持续数周或数月。
ASFV主要在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中复制(Mínguez等,),也会在内皮细胞(Wilkinson和Wardley,)、肝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Gómez‐Villamandos等,)和中性粒细胞(Carrasco等,)复制。目前还没有发现在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复制。病毒进入易感细胞是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Alcamí等,),然后在细胞核附近的不同细胞质中复制。ASFV在单核细胞和衍生的巨噬细胞亚群中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病毒具有抵消巨噬细胞活性反应的进化机能,从而促进病毒的存活,在宿主中传播,造成ASFV发病(Franzoni等,)。ASFV易于血液细胞膜(Quintero等,)和血小板(Gómez‐Villamandos等,)相互作用,能够引起感染猪的血细胞吸附现象。但有些分离毒株不会诱导红细胞吸附现象。
急性病例中的出血机理是由于疾病后期,在内皮细胞中复制的病毒使内皮细胞的吞噬活性增强引起的。相反,亚急性病例的出血机理主要是因为血管壁的通透性升高而引起的(Gómez‐Villamandos等,)。急性病例中淋巴细胞减少的机理与淋巴器官的T区淋巴细胞凋亡有关(Carrasco等,),这种凋亡并非发生在病毒复制过程中,因为还没有证据表明ASFV能在T细胞和B细胞中复制。但可能涉及其他机制,例如,ASFV感染的巨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或细胞凋亡因子(Oura等,)。
亚急性非洲猪瘟表现为暂时性血小板减少(Gómez‐Villamandos等,)。ASFV急性和亚急性的后期可观察到肺泡水肿,是ASFV致死的主要原因,这种水肿是肺血管内巨噬细胞的活化造成的(Sierra等,)。
临床症状
非洲野猪对该病有很强的抵抗力,一般不表现出临床症状。不管是急性还是慢性感染,家猪和欧洲野猪表现有明显的临床症状,ASF的临床症状和许多其他猪的疾病类似,特别是猪瘟(猪霍乱)和猪丹毒。
ASFV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4-19天。在实验条件下,潜伏期可以缩短为2-5天,潜伏期的长短与接种的剂量和接种的途径有关(Mebus等,)。ASF临床表现取决于该毒株的毒力、接触时间、感染的途径。高毒力毒株导致超急性和急性发病,中等毒力造成多种临床症状: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或不明显症状。低毒力毒株造成亚急性、慢性、或不明显的发病。
发病率在40-85%之间,取决于该毒株是引起急性还是慢性发病,病毒毒力,感染途径和是否存在出血(上位显性或者是出血性腹泻)。高毒力死亡率可高达90-%,中毒力能引起20-40%的死亡率,在幼年动物能引起70-80%的死亡率,低毒力能造成10-30%的死亡率。
超急性
ASF的超急性特点是厌食、体温41°c、抑郁和皮肤充血。通常临床症状出现1-4天后死亡。超急性通常发生在ASF第一次爆发区。
急性
疾病的急性形式的特点是厌食,体温升高(40–42°c,–°F),不愿活动,早期白细胞减少,肺水肿,广泛的淋巴组织坏死和出血,皮肤出血(尤其是耳朵和两边的皮肤)、脾肿大和高死亡率(Mebus等,)。在最后阶段,可见急促的呼吸,以及肺水肿引起的鼻腔分泌大量粘液。
图25.2ASF亚临床感染,由于高度充血造成猪耳朵呈现紫色
有时可能出现鼻部出血,便秘,呕吐,轻度腹泻。有时出现肛门出血。有时能看到明显的皮疹,大量充血导致的皮肤发紫或青紫的斑点,这些斑点在四肢、耳朵、胸部和会阴部为不规则的紫色(图25.2)。可能还会出现血肿和一些坏死组织,这些症状在感染中等致病毒株的猪中较为明显。怀孕母猪常发生流产,并且也是疾病爆发的第一个临床现象。出现临床症状后7天,死亡率90%到%不等。这种临床症状主要在以前没有发生过ASF的区域能观察到。
亚急性
亚急性的临床症状与急性类似,但没有急性严重。亚急性形式的特点是短暂的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症和多处出血性病变(Gómez‐Villamandos等,)。其他临床症状包括中度到高度的发烧、腹水、心包积液、多个器官水肿(胆囊或肾脏)、流产或脾肿大。死亡率从30%到70%不等,发病猪可能3–4周后恢复。这种临床症状可以地方性流行中观察到。
在撒丁岛,存活的猪群含有ASFV抗体、间歇性病毒血症或亚急性症状,没有临床症状或症状不典型(Murd等,a)。类似的田间现象也发生在俄罗斯联邦(Murd等,b)和实验室条件下以东欧分离毒株攻毒猪群(Gallardo等,)。
慢性
ASF慢性病例主要发生在伊比利亚半岛(葡萄牙和西班牙)和受伊比利亚半岛毒株感染的感染国家。最近,接种了东欧分离毒株的感染猪业发现了慢性病例(Gallardo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