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猪肉铺

脸部白癜风能根治吗 http://pf.39.net/bdfyy/bdfal/180118/6007551.html

作者:石朱

整理:赵客

民国二年(),我初到北京,不知何处卖猪肉,乃访问邻居。.邻居答道:“嗐,卖猪肉的,随处都有,例如:酱肘子铺、盒子铺、鸡鸭店、炉房都卖猪肉,咱们附近的天成斋酱肘子铺就卖猪肉。”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看见过这样的铺子,不敢进去,怕问错了,招人笑话。

这一天清早,我便来到天成斋,一进门,就看见肉杠上挂着五六片猪肉(每片半扇猪)。一位师傅用藤刷在肉皮上使劲地刷,并用水冲洗,冲了又刷,如是者再,直到把皮上的泥污刷净为止。案上另一位师傅在那里剔骨头,熟能生巧,真如庄周所谓“中其肯綮(qǐng),游刃有余”,骨头被他剔得一干二净。我要买二斤肉,问了问价钱,听说是两吊八,这使我吃了一惊,好贵的肉啊!后来才知道他是“说大话,使小钱”,所谓"两吊八”,其实是铜元二十八枚(时一银元兑一百五十铜元)。他说:“一个大,两个大,我也切给你。”“什么叫一个大。”我问。他说:“铜元行使不久,一个当十铜元,就抵一枚当十制钱,人们习惯称为一个大。你老是外乡人吧?难怪不知道呢。”

在他给我称肉时,见他案上还放有猪油、猪蹄、猪肝、腰子之类。他说:“这些可以现买,别的下水,则需预定,不可能随时供应。”

我将出门,回头看见一个树墩,一位师傅高踞墩旁,在那里切什么,只见他刀剁一下,喀吱一声。师傅告诉我,这叫炉肉,肉香皮脆,肥而不腻。他又说:“您尝尝清酱肉,味似火腿。”柜上还陈有小肚、香肠、猪脑、猪肝之类熟食。我才明白:酱肘子铺卖生肉是主要的,熟肉是用来号召的,这种酱肘子铺在民二十以后,制品日益繁多,仿制的叉烧肉颇有广东口味,今粮食店普云楼还有当年的风格。

我胆子壮了,要到盒子铺去观光观光。进门后,卖生猪肉一如所见,架子上还放了许多红漆描金的圆盒子,以及许多紫铜锅子。一位师傅见我盯着那盒子,便问:“你老要什么样的盒子?”一下把我问愣了。他见我发愣,便介绍说:“盒子有四样的,八样的,还可以带下酒的冷荤,随您挑选,菜品如:酱肘子、清酱肉、酱鸡、酱鸭、酥鱼、炸鱼、炸虾、炸肥肠、炸丸子等;冷荤如:松花、熏肝、酱口条、小肚等。您要什么?”他的话使我想起老北京的一个习俗:客人来了必留吃饭,不留吃饭,就显得待人冷淡。留客叫“多一双筷子”。仓促之间,到哪里去操办呢?子是盒于铺便能应急不误。清末民初在北京,特别是八旗人家,是很讲究这些礼节的。吃薄饼也是老北京的一种风俗。一般人家于立春日必吃薄饼及要下,谓之咬春。二月二“龙抬头”,接姑奶奶回娘家要吃团圆饼。是日除叫一份盒子外,本家还须炒和菜(即绿豆芽炒粉丝),取其连绵不断之意;另外还有菠菜炒肉丝、韭黄炒肉丝,摊鸡蛋等。饼约十公分见圆,两个为一合,取和合之意。吃时,把两个饼摊开,抹上甜酱、布满各样菜肴,卷起来吃。如此一桩习俗,便给盒子铺多添一项生意。

炉肉

我向盒子铺师传打听锅子的吃法。他说:“锅子有两种吃法:九月前后,吃的是菊花锅。起锅要用鸡鸭汤,由我们用壶装去。本家要备好洁净的菊花瓣,随汤煮沸,然后将海参片、鱼(最好是青鱼)片、虾片、蟹肉、腰片、肝片、肉(里脊)片放入锅中,涮着吃。另一种吃法是在冬至前后;用炸丸子垫底,白肉汤起锅,水沸后,放入熟白肉片、白鱼片、山鸡片,黄羊肉片等,粉丝、菠菜、白菜心后加就饭。吃后通身发热,实冬季美味也。”

盒子铺在清末民初时颇为时兴。特别是八旗王公,收入多大不如从前,到东兴楼、福寿堂去享受已囊中羞涩,不如叫个盒子来家,经济实惠。所以举办生日或满月等小型家庭宴会时,全以盒子或锅子来完成。好在“小力巴儿”送货上门,次日才来取家什,这样既省钱、省事,又体面。这便使盒子铺走了近十年的红运。

还应补充一点,吃盒子与锅子既是老北京的习俗,平户人家也都吃,不过菜品既少,档次亦低,因陋就简,聊尽其意而已。

当民初时,卖鸡鸭的,只有广安、朝阳两大菜市,东单菜市多为洋人服务。再则是西河沿菜市,但此处主要是下火车的鱼虾海鲜。所以遍布各城的鸡鸭店,实际上就是猪肉铺兼卖鸡鸭。后来各城菜市增多了,卖鸡鸭的地方多了,就有了专卖生熟猪肉的猪肉铺了。

炉房也是猪肉铺,卖生肉和其他各铺一样,不过设有烤炉,可以烤猪肉(即炉肉)及烤鸡鸭,但鸡鸭需用户预定,门市只卖少量烤鸭。仅炉肉一项发往各酱肘子铺及盒子铺就有可观的数量,其营业范围广的数量就更大,冻鸡、冻鸭由各铺自己作,而烤鸡、烤鸭则全仗炉房供应。炉肉销量在民二十以后日渐其少,炉房也就逐渐减少了,但直到北京解放以后,才告消失。

以上四种店铺,名称不同,所卖肉食产品并无差异。以酱肘子铺称道最久,其他三种皆因形势变迁而被淘汰。日伪时期,天桥南设屠宰场,以新法宰猪,东四西四等处的汤锅被取消了。夜晚,居民免听宰猪的嚎叫之声,也能平静入睡了。

北京解放以后,南郊设屠幸场,供应全市肉铺。还备有冷库,用汽车运货,比以前气派多了。后将肉铺与油盐店合并,成立副食店,其熟肉部分另设熟肉部,机构日趋合理,居民购买甚感方便。从业人员经过学习,觉悟亦不断提高,待肉联厂出现,所有剔骨、去皮以及分别瘦肉及肥瘦肉均由工厂去做,分工更为明确了,在卖肉的柜台前,再也看不到本文开始写的那一幕幕情景了。

有关肉铺几项掌故,缕述如次:

1.清朝皇帝为使旗民不忘武备,平时教他们在空野处放鹰,遛狗。每日清晨,旗民乃各就附近城外放鹰、遛狗,回来时,就在该门十字路口的茶馆歇腿。我来北京时犹及见之,这时他们就到附近肉铺买些酱肉,夹在驴蹄烧饼中充饥。节省的则买几条酱面筋。故十字路口的酱肘子铺,都有这项固定的收入。民国以后,放鹰、遛狗为社会所轻,以致三五年后,渐渐绝迹了。

2.贫户人家到酱肘子铺,买上些许汤油做菜,其味美于素油,而价则贱于素油。不过汤油不保证每时都有。汤油即煮肉时浮在汤上之油,本是要撤去的,而反以之卖钱,可谓生财有道了。后肉铺自制熟肉者少,汤油便成往事了。

3.盒子铺切不成条或片的碎肉很多,弃之则蚀本,不如贱价出售,而购者则趋之若鹜。后随盒子铺之歌业,碎肉便无处买了。

4.炉油,即烤猪肉或鸡鸭时滴下的油,以之烙饼,酥香味美。可惜炉房日少,只附近住户有此享受。

关于技术问题,由于时代不同,仅道其差异,亦难于强求了。

1.从前清酱肉瘦肉,硬得很;而切者能薄如秋云。炉肉皮焦肉嫩,而切出来的肉片不碎不乱。现熟肉各货,均厚过厘米,前后不啻霄壤。

2.从前流传“黄一刀”之说。即是说切肉黄师博一刀切出来的肉,与预计的分量不差毫厘。以前老师傅一个大、两个大,后来一角、两角都切,切完都不过称,却不差分毫。年4月,见到一位四川师傅切肉一刀准,这在今天可谓风毛麟角了!然而时代变迁,家家都有电冰箱,买起肉来,动辄十斤、八斤,一角、两角切肉的技艺,也已无用武之地了。

《文史资料选编》第48辑

赵客

支持民俗资料整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adw.com/asfz/109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