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所有人一说起猪八戒,脑海中的第一反应就是马德华老师在86版《西游记》中扮演的那个白白胖胖,好吃懒做,贪恋女色,却也不失忠勇和善良的猪八戒的形象。
这个猪八戒的形象整整影响了好几代人,以至于后期翻拍《西游记》的导演们都把猪八戒整成了白白胖胖,大腹便便的样子。
连王者农药里的猪八戒在开一技能时也不忘说一句:“鉴赏下俺老猪肥肉的价值。”
如果我说这猪八戒的形象其实是86版《西游记》开始才特有的产物,原来的形象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大家是不是会很惊讶?
我们先来看看明朝《西游记》原著中怎么描写猪八戒的:
“黑脸短毛,长喙大耳;穿一领青不青、蓝不蓝的梭布直裰,系一条花布手巾。
初来时,是一条黑胖汉,后来就变做一个长嘴大耳朵的呆子,脑后又有一溜鬃毛,身体粗糙怕人,头脸就象个猪的模样。
卷脏莲蓬吊搭嘴,耳如蒲扇显金睛。獠牙锋利如钢锉,长嘴张开似火盆。
碓嘴初长三尺零,獠牙觜出赛银灯。双圆眼光如电,两耳扇风唿唿声。”
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来,猪八戒最大的几个特征:一是脸黑,再就是嘴长耳朵大,而现在所有的影视剧作品中,八戒一脸不黑,二嘴也不长,就剩一对大耳朵还符合着他的最初人设。
图世德堂本或世本,内页插画关于《西游记》明清其实是有很多种版本的,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一版本基本上都是源自于明万历二十年的百回世德堂版本,可以肯定的是这版是吴承恩所著。
从古至今,对猪八戒原型的论述也是有很多种说法,但总体无外乎外来说、本土说和混合说。其中外来说比较有影响力的是元杂剧《西游记》中描述介绍猪八戒时,把他描述为是佛教摩利支天菩萨的坐骑,是一头猪头人身的黑猪。
从几乎所有的摩利支天的佛像或者菩萨画像中可以看出,他脚踏的是一只獠牙锋利且外露向上翻的棕色或者黑色山猪,这头猪是负责赶车的,也就是摩利支天麾下的“御车将军”。
而到了世德堂版本的《西游记》中,猪八戒变成了挑担的,一般我们现在所知的电视剧《西游记》里挑担的都是三师弟沙悟净,但在原著中这个职责则是由猪八戒所承担的,这也和元杂剧中负责赶车的作用大体上相似。
还有一种说法,猪八戒这个故事形象部分借用了古代河伯的传说,相传古时候,大禹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流到中原,没有固定的河道,到处漫流,经常泛滥成灾。地面上七股八道,沟沟汊汊全是黄河水。有个叫冯夷的人,在一处水不深的地方,趟水过河,到了河中间,突然河水大涨。在慌乱中一脚打滑,跌倒在黄河中,活活被淹死。
冯夷死后,满怀怨气的到玉帝那里告状。玉帝听说黄河没人管教,到处横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恼火。他见冯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于是将冯夷派去黄河做水神。
人们把掌管黄河的水神叫做河伯,而关于河伯的传说还有如河伯娶妻,这篇小学课文相信人人都了解,河伯他每年都要娶年轻漂亮的女人,这也说明了他好色的本性。而在屈原的作品中,河伯的妻子与后羿也有暧昧关系,而后羿又是嫦娥的丈夫。
所以发现了吗,河伯是掌管人间的黄河,而猪八戒投胎前的天蓬元帅是掌管天上的天河,嫦娥的丈夫和河伯的妻子有暧昧,而天蓬元帅也调戏了升仙后的嫦娥。
因此吴承恩笔下的猪八戒其实也是混合了各种传说所创作的出的形象。
我刚才说了猪八戒的故事创作的来源,现在来说说更符合猪八戒的原始形象是什么样的。
猪八戒最初的形象其实很符合明朝的国情,还记得前面说的吴承恩小说描述猪八戒又黑嘴又长,这样大黑猪样的八戒才是我国血统最纯正的原生猪种。
看看这张照,就是猪八戒真正的原型,嘴确实比现在的猪要长,耳朵也大,脸上全是褶,看着就凶(所以八戒才总能把人吓一跳),而且四肢精瘦,一看就孔武有力的样子。
这种黑猪在我国畜养的历史已经有几千年了,而现在我们市面上所能买到的白皮猪肉,大多是丹麦的长白猪改良培育的,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引进中国的,但因为其在肉质以及生长周期上的巨大优势,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就全面占领了中国的猪界。
而现在我们看到的八戒的原型却往往是这样的——
这圆圆滚滚的哪里有一点天蓬元帅的架势!
在早期的版刻本西游记里,八戒的形象和上面的黑猪可以说一模一样——
这大长嘴一看就是黑猪才有的特征
戏曲舞台上的八戒也一直都是黑脸,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三打白骨精》里,八戒也还是只黑猪。
可以看出嘴依然很长,而且脸上有画着白条纹象征黑猪的褶皱,这都是白猪所没有的。
那为什么86版的《西游记》会出现白胖的猪八戒形象呢?
我想还是因为审美的关系,黑凶的八戒不符合一般人认为的师徒四人西天取经正面的形象,白胖的八戒更加憨态可掬;
另外现在的人恐怕除了知道野猪是黑的以外,根本就不会意识到家猪也可能是黑的,于是当他们在创作影视剧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将原本拥有着一身健康肤色的八戒给弄成了一只痴肥的大白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