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米松乳膏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130827/4245237.html
晚上翻手机,看到一条动态:
这是初中一个同学和儿子的对话,妈妈在短视频上看到一头黑猪,孩子非说是牛,还振振有词,说小猪佩奇粉色,凯叔的故事里,猪也是粉色的。
面对孩子的有理有据的驳斥,当妈的竟无言以对。
孩子只认识粉色的猪,不知道有黑色的猪,让人哭笑不得。
初中同学的这条动态下面,有当年一起上学的同学感叹道:
家长和娃的差距就是一头猪的距离。
为什么这么说?
这个初中同学跟我一样,小时候都在乡村长大,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城里,每年顶多也就逢年过节回老家。
一头猪隔开了一代人的距离,远不止是黑猪和白猪那么简单。
孩子缺少乡村生活的体验,不识六畜,高楼与泥土之间的距离,说近也近、说远也远。
今年暑假,带孩子回老家,回去之前我跟淑的宝说妈妈带你去看动物。
没想到回家之后见到最多的动物是狗,家家都有一个看家护院,整条村子只见了一只母鸡、一群羊,想找真猪看,没有!
后来打听到村南有一个小型养猪场,便带孩子去看,还没走到跟前便被几条恶犬吓得不敢上前。
想起小时候农村家家都有猪,如今想给自己的孩子找个猪看居然这么困难,再看到初中同学的孩子不认识黑猪,不得不感叹现在的孩子与“六畜”的距离越来越远了。
孩子分不清六畜,让人懵逼。
有人说:“现在很多小孩五谷不分的也大有人在。”
这种现象确实是存在的。
曾经看《中国诗词大会》,就有选手因为分不清楚“锄禾”闹了笑话。
选手名叫姜怡伶,是一名大二的学生,在个人追逐赛中,有一道图片线索题:根据(以上)图片选出对应的诗句:
A欲羡农家子,秋新看刈禾;B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C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选手按下答案C键后,现场百人团纷纷摇头。
这明显是常识性错误,没想到咱们的高材生居然蒙错了,看到评委老师错愕的眼神,姜怡伶很紧张。
蒙曼老师一眼识破了选手的尴尬,于是问她是不是城里的孩子?
姜怡伶点头。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常常被用来形容那些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的人,说的是我们不能仅仅做书呆子。
城里孩子分不清楚五谷和六畜,这究竟是不是无知?
费孝通曾在书里提到一个例子:
同事中有些孩子送进了乡间小学,这些孩子在课堂学得快,成绩好,教员们总在家长面前夸奖这些孩子们有种、聪明。但是这些“聪明”小学生去田野里捉蚱蜢,却扑来扑去,屡扑屡失,而那些乡下孩子却反映灵敏,一扑一得。
乡下孩子在教室里认字认不过教授们的孩子,教授们的孩子在田野里捉蚱蜢捉不过乡下孩子,在意义上是相通的。
农村孩子眼里全是田野,城里孩子眼里全是书籍,这都跟日常混熟的环境有关,与智力无关。
再加上如今的孩子整天电子产品不离手,俨然已经成了“电视呆子”。
他们眼睛里能看到的都是拟人化的粉红猪小妹,对现实生活中傻憨憨的黑猪当然不知道了。
生活常识造成的尴尬要如何才能避免?
曾经看到网上有人提问:带孩子去农村看割麦子行不行?
家长能提出这样的疑问,显然是有顾虑,不知道是担心太阳晒到孩子,还是有其他考虑。
如果有条件的话,建议带孩子多看。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并不只是嘴上说说而已。
我们总跟孩子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至于一粒麦种如何变成香喷喷的馒头,除了从书中了解,还应该多带孩子去实地体验一番,这不止是学习知识那么简单。
珍惜粮食的背后体现的是对劳动人民的尊重,让孩子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珍惜当下,一切都来之不易。
写在最后:
孩子眼里只有粉色的猪,并不是孩子的问题,现在的乡村很少有人养猪,孩子见不到“真猪”很正常。
但是孩子只知道粉色的猪,不知道有黑色的猪,那就是父母的问题了。
粉色的猪确实存在,但是黑色的猪并不是没有,这考验的是为人父母的智慧:
眼里看到的并不是全部,不要把孩子养成“坐井观天”的青蛙。
说到底,父母的眼界决定了孩子的眼界。
孩子不认识黑色的猪,你有什么要说的?欢迎来评论区聊聊!
——感谢阅读——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