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四年,雍正帝胤禛的政权已经逐渐稳固,这时的他势必要对以前的政敌——以廉亲王允禩为首的“八王党”下手了。雍正多次斥责允禩“不忠不孝,大奸大恶”,是僭越乱国,“行同狗彘”,“灭绝父子兄弟纲常之人”等等。
胤禩生于康熙二十年(公元年),在康熙皇帝诸子中排行第八。胤禩的生母卫氏出身于食辛者库(内管领下奴仆)之家,是皇家的家奴,地位低微。但他自幼聪明机灵、工于心计,不甘心因母家卑贱而屈居众皇子之后,不但千方百计地讨得父亲欢心,而且尽量交结可资利用的各阶层人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礻我、皇十四子胤禵都党附于他,就连大阿哥胤禔也曾为其所用。
对于其他王公大臣、各级官吏,甚至江湖术士,只要有利用价值,都是他收买的对象。除此之外,他还想方设法在社会上博得好名声,以为将来进身获取更多的资本和舆论支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在争夺储位的斗争中失败了,康熙痛骂他“心高阴险,听信相面人之言,大背臣道,与乱臣贼子结成党羽,密行险奸,此人之险倍于二阿哥也”。
允禩先被削去亲王爵,再削民王,乃至黜出宗籍被圈禁起来。雍正还不满意,他觉得允禩不配做皇家人,于是命令允禩自己改名。在皇帝的严令和诸王大臣多次催促之下,允禩被逼无奈的痛苦情绪是可以想象的,他自己改名为阿其那。在民间传说阿其那(akina)满文中狗的意思。经很多专家研究论证,这种传言不足为信。首先满文中狗的音译根本就不是阿其那。
其次雍正和允禩都是康熙的儿子,雍正也从来没有否认过允禩不是父亲的儿子,如果他真的让允禩为狗,那康熙是什么?遗传康熙血脉的自己又是什么?第三,在满文中没有akina这个词汇,这个词汇是其他词汇拼接而来的,所以至今学术界还没有真正论清初阿其那的真实意义,有人解释为“不要脸”或者“夹冰鱼”,但毫无疑问这个名字肯定含有鄙视、厌恶、轻贱的意思。
雍正四年正月初五,雍正召集诸王、贝勒、贝子、公及满汉文武大臣传谕,宣称:“廉亲王胤禩狂悖已极。朕若再为隐忍,有实不可以仰对圣祖仁皇帝在天之灵者。”然后历数其在康熙时期和自己即位以来种种恶行,而自己嗣位之后如何对他宽容忍让、委以重任,胤禩如何心怀不满、怨尤诽谤,做出种种侵害皇权之举,最后宣布:“胤禩既自绝于天、自绝于祖宗、自绝于朕,宗姓内岂容此不忠不孝、大奸大恶之人?”命将其开除宗室籍,同党的胤禟、苏努、吴尔占也一并开除宗籍。
又利用穆手中的外文书籍,想出了一种以西洋字母拼读满语的办法,教给儿子,然后便以此作为“密码”互相通信,传递消息;为了不被发现,把密信缝在骡夫的衣袜里,真是费尽了心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