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张文木图丨网络来源丨世界新语
ID:WorldNewVoice
阅读
20
分钟
关键字:张文木战略学札记心得
编者按:张文木教授是我国战略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力作有《中国新世纪安全战略》《中国地缘政治论》《论中国海权》等专著,也被美国战略研究学者誉为“中国外交政策争论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看专著,需要时间和耐心,就如张老师所言“看我其他百万字的大部头著作有利于形成做学问的能力,但做学问毕竟是少数人的事”。作为广大读者,工作和生活之余,如果没有精力去啃专著,张老师二十多年来从事战略学研究的思想火花,包括心得、史鉴、治学、笔记、人物、人生、文艺、字词等,点点滴滴,记录了思想的历程,汇总而成的《战略学札记》,“读这本札记的最大好处则是可将其中的思想火花、片断、语录等,直接用于工作和研究”。为了方便手机端阅读,每期刊发以49条为限,与广大读者共同分享与品味。
张文木:战略学札记﹝23﹞
战略是关于国家“养生”的学问
1.中国的地形像个簸箕,簸箕口直面东海,华北平原平接东海,是中国地缘政治的软肋。别的地方都有山围护,外部力量难以突破。我们古代“逐鹿中原”的力量来自内陆,近代以后就有海上力量也来“逐鹿中原”了。
2.都江堰和大运河之所以流经千年而不废,就是因为它们遵循的哲学基础是“道法自然”;顺应、适应并加以引导而不是人为地改变河流的自然性,是这两大工程稳定千年的关键。经验表明,能使人类生活更接近自然而不是反自然的科学才是强大的,只有顺应、适应自然的事物才是最坚固恒久和稳定的。
3.地缘政治不应当被研究成让国家四处“拼命”的学问。毛泽东同志说:“‘灭此朝食’的气概是好的,‘灭此朝食’的具体计划是不好的。”[1]这就是说,拼命只是战役层面上的事,绝不能将它上升到战略,尤其是国家战略层面。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就提出“赌国家命运的战略决战应根本避免”;“拼国家命运的决战则根本不干”的原则。[2]由于坚持了这一原则,积小胜为大胜,以时间换空间,中国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英国的麦金德,德国纳粹时期的豪斯浩弗,美国的凯南、布热津斯基等为自己的国家提供了一整套导致国家为争地盘而四处拼命的战略[3],结果他们的国家却倒在这些学者的眼前。
4.斯大林眼中的印度
年11月13日,德国纳粹外长里宾特洛甫询问莫洛托夫:“苏联是否原则上对获得印度洋出海口感兴趣。”[4]11月17日,莫洛托夫致电苏联驻英国大使迈斯基称:“德国人和日本人很想推动我们前往波斯湾和印度。我们拒绝讨论这个问题,因为我们认为德国的这些建议是不合适的。”[5]年11月28日,罗斯福对斯大林谈到印度问题时说,他认为议会制政体对印度是不适合的,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在印度创立某种类似苏维埃的制度,从下面开始,而不是从上面开始,也许这个就是苏维埃制度。斯大林答,从下面开始——这意味着走革命道路。罗斯福说,关于印度,局外人比那些同这个问题有直接关系的人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斯大林说,当然,局外人能比较客观地观察事物。[6]
30年后,据莫洛托夫回忆:“希特勒说:‘你们应该有通向温暖海洋的出海口,将来要像伊朗、印度那样。’我对他说:‘这可是个有意思的想法。您有什么设想呢?’我引他说,以便让他把想法都讲出来。对我来说,这并非什么严肃的谈话,可他却兴高采烈地论证着,应该如何消灭英国,同时要我们通过伊朗进入印度。这是个毫无远见的人,对苏联的政策缺乏透彻的了解,却要把我们拉去冒险。如果我们在南方陷了进去,他的处境就会轻松得多,一旦英国要和我们作战,我们就得依靠他。如果不理解这一点,那就太天真幼稚了。”[7]
“二战”中,斯大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