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在鲁迅的故乡——浙江又爆出“猹”的消息。报道说,湖州市安吉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一段视频,称鲁迅于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故乡》中提到的猹,首次被红外相机记录,它的学名叫狗獾。
对于“狗獾”之说,有人赞同,有人反对。而持反对态度是一家科普网站。同年5月17日,科普中国官方网站上发声:猹是小说《故乡》中的动物,狗獾是现实世界中的动物,是猹的艺术原型,不可把两者混为一谈!
这个回答有意思!《故乡》又不是神话小说,小说是有生活原型的,动物也不能脱离现实而毫无对证。鲁迅先生自己也承认,他所说的“猹”是闰土看到的和讲述的,而闰土的后人已经确认是“獾”,那就不能以艺术形象为借口来否认现实生活中存在原型。
年,鲁迅先生发表短篇小说《故乡》,其中描写少年闰土的文字非常优美: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在中国文字史上,“猹”字在这里第一次出现。
20世纪30年代,有位俄文翻译家,准备将鲁迅的《故乡》译成俄文,这个“猹”字把他难住了。据《鲁迅全集》注释,“章衣萍给柏烈伟(鲁迅小说的俄译者)的信说,关于猹,他曾问过鲁迅,鲁迅回答说:这‘猹’字是自己造的,大概是‘獾’一类的东西(见章衣萍《青年集》)”。在《鲁迅书信集》中,也载有鲁迅年5月4日复舒新城的信。信中说:“‘猹’字”是我据乡下人所说的声音,生造出来的,读如“查”。但我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怎样的动物,因为这乃是闰土所说,别人不知其详。现在想起来,也许是獾罢。”舒新城是《辞海》主编,知道“猹”是鲁迅生造出来的字,年出版的《辞海》便没收录。
20世纪70年代,《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字典词典都收录了“猹”字。据《辞书研究》年第三辑《“猹”是什么》一文,当时的《辞海》注为“獾类的野兽”,《现代汉语词典》注为“像獾,喜欢吃瓜”。
现在的最新版本的词典,仍然沿袭了40多年前(20世纪70年代)出版的字典词典的注释。比如:
《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年出版):猹,獾类野兽名。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商务印书馆年出版):野兽,像獾,喜欢吃瓜(见于鲁迅小说《故乡》)。
其他字典词典,基本上也是这样注释,要么是“獾类”,要么是“像獾”。
说“獾类”,就是已经承认这是“獾”了,而“像獾”则是停留在“像”而不是的理解上。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是“像獾”,就意味着不是真正的獾,那这个“像獾”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应该给个确切的答案吧!
事实上,除了《现代汉语词典》等注释为“像獾”之外,在实际生活当中,人们已经把“猹”当作“獾”的另一个名称了。在鲁迅的故乡浙江,某些电视节目还搞一些“猹”游戏比如,猜谜语、摸猹等。因为小学课本中选了《少年闰土》、中学课本选了《故乡》,人们对猹的印象远超獾。人们不仅对猹字都认识,对猹这种动物也都很熟悉了。因此,词典如果还是含糊其辞地注为“像猹”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重庆出版社出版的《采薇集》(何青著)中,有《闰土的孙子》一文。文中详细介绍了闰土后人的情况。其中,闰土的孙子章贵就认定“猹,实际上就是獾”。章贵曾担任绍兴的鲁迅纪念馆副馆长。他的说法应该是代表了鲁迅故乡人的看法,是可信的。
因此,建议《现代汉语词典》在此后新版本中对“猹”字的注释予以修订。獾分好多种,有狗獾、猪獾、狼獾,它们既像狗、像猪、像狼,也都像獾,所以就统称为獾。《故乡》中还写道: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此处的獾猪就是猪獾。据此可知,“猹”具体说是“狗獾”。因此,字典词典可以释为:猹,是狗獾的另一种叫法,出自鲁迅小说《故乡》。当然,“狗獾”的释义也要更新,要加一句“有的地方也叫猹”。
#鲁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