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多年前的一个冬天,年关临近,傍晚的时候,北风呼啸,寒气逼人。一个七岁的男孩穿着满是补丁的棉袄,脏兮兮的从外边回到家里。他闻到了一股浓浓的香味,忙问母亲锅里炒得什么菜。母亲神秘地笑着说:〝猪肉炖粉条,你从来没吃过的,保证好吃。〞男孩好奇,伸手刚要揭锅盖,母亲轻轻地打了下他的手说:〝还没熟呢,洗洗手等着吧。〞
这个男孩就是小时候的我,也是我第一次吃猪肉炖粉条。那天,母亲把买来准备过年的肉割下了一块,切成片,加上粉条,配上八角、葱花和姜片,炖了一锅。这八角和姜也是稀物,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买。
只有十几分钟的等待,觉得特别漫长。等到母亲做好了,我们每人一碗。还没吃到嘴里,只那股随热气冒出的诱人香气就让我垂涎欲滴,欲罢不能了。来不及多想,我拿起筷子就往嘴里夹。肉片吃到嘴里,牙齿一嚼,油液四溢,香味沁人,伴着那柔韧滑嫩爽口可人的粉条,对于尝惯了青菜淡汤的舌尖味蕾来说,此时才算真正的享受。很快一碗下肚,还不过瘾,巴唧巴唧嘴巴,用眼瞅着别人。母亲见状,就把她的那碗端到了我面前。母亲的碗里多半是汤,原本未动,好像专门为我留着的。此情此景,我记忆犹深。从此以后我知道了天下还有这么一道美食。
那天的饭我吃的太多了,以致闹了好几天肚子。母亲心疼地揉着我的肚子,对我说:〝吃饭就像你推车,超重了你能推得动吗?同样道理,吃多了胃还承受得了吗?你要记住,美食不可多用啊!〞真没想到,一天学校没进的母亲,还能讲出这么深刻的道理。以后的岁月里,在饮食方面,我铭记母亲的话,美食不可多用。
猪肉炖粉条,我尝到了它的好吃,经常嘴里发馋,嚷着母亲去做。母亲只是摇头苦笑:〝过年的时候一定给你做。〞于是总盼着过年,过年不仅有新衣新鞋,糕点瓜果,还能吃上母亲做的猪肉炖粉条。
在那六七十年代的农村,物资极度匮乏,虽然能够勉强填饱肚子不致挨饿,猪肉那可是奢侈品,一年吃不了几回。粉条倒是常吃,我们村的生产队里很早就有制作粉皮粉条的作坊,原料是地瓜,也就是红薯。不管是生产队大集体时期还是责任制大包干以后,地瓜是庄户人的主食,每年地里都成片栽种。秋收时留一部分存入地窖里冬天吃,大部分切晒成地瓜干以备来年食用。那时候庄户人缺钱,粉皮条可以用地瓜、地瓜干去换,这样家家户户都能吃得起吃得上。平平常常的菠菜白菜等,炖时加入粉条,倒也爽口可人味道鲜美,但是缺少了猪肉的参与调和,就没有了那种诱人的香,醉人的爽。
往后每逢过年,割来新鲜的猪肉,母亲总是先做一锅猪肉炖粉条给我们吃,有时还加一点白菜,味道总是那么浓香鲜美,那么柔韧滑嫩,让人回味无穷。
长大后我进了城,安了家,条件好了,隔三差五,饭桌上总少不了猪肉炖粉条这个菜,而且配料齐全,制作精致,味道更香,油而不腻,这成了我的拿手好菜。配料不仅有八角、葱、姜,还有蒜、香菜、味精、白糖、蚝油、料酒、老抽、桂皮等,猪肉是新鲜的五花,粉条是到超市里买的品牌。
据说猪肉炖粉条发源于四川,在唐朝期间薛仁贵被政府发配到东北后,他也把这道菜带来东北,并根据当地的风格将其发展成了东北菜的代表之一,闻名全国,深受南北方人的喜爱。
猪肉炖粉条营养价值非常高。猪肉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必需的脂肪酸,而且猪肉属于红肉,含铁量较高,能改善缺铁性贫血,具有补肾养血,滋阴润燥的功效;而粉条富含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蛋白质和钙、镁、铁、钾、磷、钠等矿物质。粉条与猪肉的结合,强强联手,充分把两者的营养结合在一起,使得菜肴在馨香扑鼻的同时,洋溢着丰富的营养价值。
家里两个孩子也喜欢吃猪肉炖粉条,妻子这个不喜欢吃的现在也被我们同化了。来了客人,我必亲自下厨,做一道色味俱佳的拿手菜,在客人们频频举箸连连赞叹声中,我也颇感自豪。
大雪纷飞的晚上,一家人围在桌旁,守着一盆猪肉炖粉条,边吃边聊,其乐融融,半杯白酒下肚,略感微曛,自得其乐,人生何求?足矣。每每念及小时候的清贫寒碜,亦叹当今社会生活的美好。
作者简介:都治刚,笔名天涯过客。山东省安丘市人,生于六十年代,执着于文字耕耘的乡野村夫,无门无派,无组织非会员。多年来徜徉于文学海洋,痴情于咬文嚼字,陶醉于乡野山水,用单纯的笔调描绘自己的平凡人生,悦己更希望悦人。作品散见于网络平台和刊物报纸,偶尔获得小奖。
民工札记ID:mingongzhaji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