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观点印遇龙浅谈猪肉自由背后的育种升

<

印遇龙浅谈

“猪肉自由”背后的

育种升级

01

我国的猪肉行业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猪肉生产经历了从养肥猪为主的小农生产阶段到引进瘦肉型猪种与地方品种杂交提高瘦肉率的阶段,再到商业化瘦肉型猪品种持续选育与集约化生产阶段,产能大幅增加,生猪年出栏量从年的万头增长至目前的近7亿头,占到居民肉类消费的60%◇培育高效种猪新品种的核心,是种猪饲料转化效率高,产肉多,繁殖率高。据测算,如果我国肉猪饲料转化率由2.8:1降低到2.6:1,养猪业将节约万吨以上的饲料量,大约相当于我国年粮食进口量的10%。目前我国生猪种业完成了从引进吸收、改良提升向创新追赶、自主选育的转变,具备了从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应用研究到成果推广的创新能力。在育种技术方面,与国际水平基本并跑,部分领域国际领先,有了与国际先进水平同台竞技的基础。种猪性能持续提升,目前自给率达到80%以上。

02

“猪肉自由”是怎样实现的

对于我国百姓的“猪肉自由”是怎么实现的印遇龙院士表示:目前我国处在商业化瘦肉型猪品种持续选育与集约化生产阶段。随着人口增加和动物产品刚性需求的不断增长,我国面临的饲料资源压力越来越大,猪肉生产模式转向国际通用的商业化瘦肉型猪品种杂交生产,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瘦肉型猪具有高效、节粮的特点,产肉效率高,目前占到了全国生猪养殖的90%以上。

生猪年出栏量从年的万头增长至目前的近7亿头,占到居民肉类消费的60%,为提升居民生活水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03

目前猪种产业发展情况

印遇龙:我国有全世界最丰富的猪种质资源,不仅有世界上主流商业化猪品种以及来自多个国家的种猪资源,更有大量独有的地方品种资源,种猪供给立足国内是有保障的。

一是建成了相对完善的育种体系。年启动实施第一轮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以来,遴选了89家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和4家服务于核心场间遗传交流的种公猪站,覆盖全国24个省份;组建了15万头的核心群,累计收集品种登记数据近万条、有效性能测定数据万条。建立了以场内测定为主的生产性能测定体系,组建了全国种猪遗传评估中心,定期发布种猪遗传评估报告,指导企业科学选育。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以地方遗传资源和引进品种为素材,培育了15个新品种、新品系及配套系。建立了基因组选择平台,建成了国家级保护猪品种DNA特征库。区域性联合育种实体企业相继成立,在开展实质性联合育种工作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这些措施为我国生猪种业的自主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杜洛克猪、大白猪和长白猪重要经济性状遗传进展获得提升,基本形成了持续改良、稳步提升的良性循环。近十年来,全国年均进口种猪不到1万头,占核心育种群比例不到10%,少量进口主要用于补充资源、血统更新以提高性能。

猪肉的自由

科学化养殖

精细化育种

百姓笑开颜

原标题:《院士观点

印遇龙浅谈:猪肉自由”背后的育种升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adw.com/asmj/129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