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说一个人ldquo懒rdqu

每天叫醒你的不是闹钟,而是姿势

来源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ID:zqfxlgzs

在我小时候,身边大人们对于“懒”一词非常敏感。那时候说谁懒,这个人仿佛就该被钉在耻辱柱上。在经常填不饱肚子的年代,懒是原罪,直逼死亡。人们憎恨自己和他人的懒,懒作为一种败坏的道德品质,被处处提防着。当老师说学生不是不聪明而是懒,一般会被父母揍得更狠;而一个懒汉,找不到对象的风险太大,即使结了婚,邻居也会替他的老婆和孩子哀叹不幸。时代巨变,我们早已摆脱温饱的困境;懒这件事情,开始从物质过渡向精神。人们对自己不能更上进、拖延越发不满,由此产生严重的内耗,让人更加想“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躺平”。从心理学看,懒的外表大都相似,缺乏动力的内在,各有各的不同。自恋的折损很久之前读到的故事:有一位青年,很擅长做家具,经他打造的家具,既美观又实用。后来青年谈恋爱了,女友指着他做的椅子尖叫赞叹:“这哪里是椅子,分明是艺术品!”从此以后,青年再也无法做出一把艺术品椅子来,手艺逐渐荒废。如果这个青年的自恋处在相对健康的水平,女友的夸赞会令他很满足,但同时他也能接受自己做的椅子有时只是实用,好的时候也会上升到艺术的高度。然后,继续安心地做椅子。青年可能不知道,他内心深处已经认为自己是个艺术家了。当这个身份被女友揭示了之后,他很害怕自己无法一直维持艺术家的水准。为了不使这样的自恋折损或破灭,变懒、回避是最好的办法。见不得自己懒,就指责别人懒某个周末,几个家长一起带小朋友出去玩,顺便聚餐。席间,大家谈到孩子学习问题,一位妈妈开始吐槽9岁的儿子很懒,写作业磨蹭。结果儿子没客气,当着一桌叔叔阿姨的面,把他妈妈在家如何懒控诉了个遍。大家面面相觑有些尴尬,这位妈妈恼羞成怒抄起手边的湿巾砸过去。男孩的脸蛋气成红苹果,然后被爸爸拎出去教育了。简单粗暴给孩子贴上一个懒的标签,孩子想勤快起来都不好意思。在潜意识中,孩子能够精准地接收到,懒是父母不想要的东西,既让他们把懒投射过来了,我怎能不好好接着?为父母分忧,是每个孩子乐意去做的事情。往往自己懒的人,对别人的懒格外有鉴赏力。有一种心理的防御机制叫做:投射性指责。即因为自己的问题而不公正地指责他人。这样做的好处是,我把自己懒说成是你懒,我就可以不用再面对我懒的这件事了。面对自己的懒,是痛苦的。一个懒人,注定风评不太好。在各种人际关系中,会被大家谈论和排斥,容易社死。再者,通过盯着别人的懒,就好像自己很勤快了一样,如此起到缓解死亡焦虑的作用。接着不断指责别人懒,实现心理上对懒的控制。如果把懒惰比喻成敌人,看得见摸得着的敌人,总比内鬼对付起来要方便和安全的多。懒的外表之下,是在勤快地渴求关系曾奇峰老师给出过经典又透彻的解释:懒惰,是别样的勤快。懒惰之下,正在勤快地呼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adw.com/aszz/108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