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资短缺的年代,你是否会为了一件商品而排长队,有时会挤得打堆?又是否经历过凭票买东西,供销合作社折射出了怎样的时代变迁?供销社,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曾经凭票购物,排长队盛极一时,承载着几代人的集体回忆。图为人们正在供销社购买百货。
供销社副食品门市部。
年,洪白供销社工作人员合影。
布票、油票、糖票是那个物资匮乏年代凭票供应的有力见证。
当时曾拍摄了一部名叫《红色背篓》的电影,反映了供销社人不畏艰辛翻山越岭为群众服务的精神。
供销社办公会客室
供销社还为妇女同志采购护肤雪花膏。
供销社里销售日常用品如布匹、搪瓷脸盆和口杯等,像文化用品如作业簿、铅笔、橡皮擦等,像食品如面条、红糖白糖等,还有好多好多。
某供销社里挂着奖状。
七零后还记得吗?粘着白糖的彩色糖粒、一边涂着彩糖的动物形饼干、包着纸的方块猪油糖、麦芽糖做成的棒棒糖…
各个供销社还举行服务比赛,那流动红旗。
那时候一个村或者几个村才有一个供销社。
当时的供销社还有为民服务,修改缝补衣服裤子。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没有卖成衣的,都是到供销社买布自己做。但是布票按人头供应,没有布票光有钱也不行。
以前的农村供销社都是找闲置的老房子,比如地主老财家的,或古庙宇。
当时很多东西都是按斤两卖的,很少像如今包装好的。
这一幕,或许很多人都只是在电视里见过吧,手里拿着称对应这账本。
供销社里高高的柜台,把营业员和顾客隔开。
如果能当上站柜台的售货员,仿佛就是拥有了百宝箱的钥匙。找对象时自带的光芒都能让人排上长队。
供销社门抬头上写着“为人民服务”。